黃海深處,波濤萬頃,雲霧彌漫。
“報告指揮員,發現一批疑似空飄物目標。”一段仓促的戰斗警報聲劃破天空,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官兵迅疾跑向陣地。
奔向戰位的這段路,雷達技師宋世鵬已經跑了17年,無論裝備、編制怎样變,這位老兵都像一顆“鋼釘”牢牢地鉚在海島上。
“我們這個地方是祖國的東大門,是空防一線。”宋世鵬說,“雖然這個島不大,但這里是祖國的前线,更是实行任务的前线。”
20世紀60年月,北部戰區空軍某旅“紅色前线雷達站”老一輩官兵駐守的礁石坨子,面積僅有半個足球場大(資料照片)。
這個雷達站建站初期,駐地是僅有0.03平方公里的一座礁石坨子。
島上沒水,官兵們就接雨水、化雪水;島上沒土,官兵們就自發地背土上島,建起了108塊大巨细小的巴掌田,創造了聞名全軍的“一把土、一滴水”精力,被付与“紅色前线雷達站”榮譽稱號。
老兵朱錫庾的日記記錄了那段艱苦歲月︰“1955年6月, 沈阳存款公司,海上大風,送水船將近兩個月沒有來,指導員帶著我們到處找水,最後在一口枯井里找到了泡著渣滓和小蟲的髒水,反復蒸餾利用。”
缺水、斷菜、斷油、斷煤……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官兵們保证擊落了敵P-2V飛機,並屡次捕获到U-2偵察機航线。
“日子雖苦,但在我們内心,能為黨和人民犧牲奉獻,卻是那樣的甜。”年近90歲的原指導員馬榮貴對當年在島上的戰斗生存記憶猶新,老兵們傳唱的歌也激勵著一代代海島雷達兵——
“戰士們搏風斗浪在最前沿,手挽著手,肩並著肩,支付生命也心甘,要問我是為了啥?黨交給的任务高于天!”
1976年6月11日,雷達站移防另一座海島。
北部戰區空軍某旅“紅色前线雷達站”官兵在新建的蔬菜大棚里澆菜(2月4日攝)。梅嘉齊 攝
駐地變了,但“黨交給的任务高于天”的紅色傳承沒有變。
现在,雷達站創新“一專多能、一人多崗”訓法,常態組織“圖上練、網上考、機上比”,建立“鋼釘班”,設立“精武榜”,每月評選訓練標兵,每季評出戰備之星,確保“大家過得硬、個個是哨兵”。
戰斗警報聲響起,北部戰區空軍某旅“紅色前线雷達站”官兵奔赴陣地(2019年6月27日攝)。 王海軍 攝
“面對低慢小目標識別、遭遇敵強電子干擾這種突發情況,我們都能見招拆招、確保打贏。”雷達操縱員周永平說。
北部戰區空軍某旅“紅色前线雷達站”組織官兵學習“一把土、一滴水”精力(1月28日攝)。梅嘉齊 攝
“雷達站各方面的條件越來越好了,但越感觉到這種變化,反而越能感觉到‘一把土、一滴水’精力的力气,只要傳承好,才干不斷获得新勝利。”上島8年的電話標記員房輝說。
從在滿屏的雜波中疾速捕获回波跳動的周永平到將每一個空情信息匯入指揮網絡的房輝……盡管戰位差别,但官兵都像鋼釘一樣牢牢鉚在戰位上,在祖國的最東端織起了一張“天網”。
北部戰區空軍某旅“紅色前线雷達站”雷達技師在維護裝備(2019年6月27日攝)。王海軍 攝
部隊裝備更新換代,現有雷達設備都具備情報終端自動上報功效,不再必要人工口報,可官兵們在一样平常訓練中仍旧注意測報口報、手工標圖、沙盤作業等傳統課目訓練。
“在未來戰爭中,隨時大概蒙受到網絡攻擊與自動化中斷,房产抵押存款,我們苦練全時能戰的本領,確保任何情況下都能將情報第一時間上傳至指揮所。”站長杜勇峰說。
北部戰區空軍某旅“紅色前线雷達站”組織官兵重溫入黨誓詞(3月17日攝)。鮑振生 攝
比年來,“紅色前线雷達站”空情及格率始終坚持100%,年年都是“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新華社沈陽3月31日電)
責任編輯︰李晶